村网通总站 杨花村 529596.nync.com 欢迎您!
◇选择留在农村不外出务工的农民比例,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本土农民创业者成为乡村变革最可依靠的生力军
◇越来越多的市场经营主体带着完整产业链下沉农村农业,成为推动农业经营风险降低、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力量
◇伴随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工人群体逐渐扩大,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力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近一年来,乡村形成了以新生代农民创业者、看好乡村投资新空间的市场主体、农业产业工人为主的三支乡村振兴生力军。尽管数量占比还不很高,但他们加速了“经营乡村”的步伐,成为激活乡村变革一池春水的关键力量。
本土创业崛起
近日,本刊记者联合统计部门在江西抽取了100个村的2000户留守农民开展入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选择留在农村不外出务工的农民比例,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乡村新留守群体与过去的“386199”留守群体截然不同,其中的一批本土农民创业者正在涌现,很快成为乡村变革最可依靠的本土生力军。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文武坝镇古坊村是“十三五”贫困村。2016年前,这个有242户1300多人的村庄,四五百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近两年来,90%的外出务工年轻人开始返乡就业。
古坊村村支书邹连生掰着手指头算:村本级合作社有蔬果水产多个产业,管理队伍有20多个本村年轻人,还有20多人每天固定到产业基地上班,平时基地需零工80多人。外来资本在村里流转土地种植花卉苗木,每天用工也要三四十人。“村里的就业空间比前些年大多了,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自然就多了。”
当初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是为了讨生活。如今主动返乡,瞄准的则是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机遇。江西省抚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文勤说,早些年,农业部门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农民参加技能培训。如今,根据留守农民群体扩大的情况,可以分别开设致富能人、村级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多个培训班次。
在赣州市全南县南迳镇古家营村,刘苏良和胡跃清这对“80后”农民把养殖竹鼠玩出了新花样。一个站在前面拿着摄像机拍、一个抓着竹子喂竹鼠,两人以“华农兄弟”为名,把村里的生产生活场景拍成视频上传到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等多个网络直播平台。按一对种苗每年收入2000元计算,两人目前共养殖500对竹鼠种苗,一年能赚上百万元。两人在各大直播平台上拥有近600万名粉丝,粉丝量相当于全县人口的30倍。西瓜视频已和这对“网红”农民签约,给两人带来另一笔稳定的收入。
问卷调查显示,“80后”返乡农民和父辈相比,更擅长从盘活土地、房屋资源中获得资产性收益。
乡村成投资热土
乡村振兴一年间,基础设施的改善最为明显,既为农业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基础,也开拓了投资新空间。
记者调研发现,近一两年来,大型央企、民企下乡越来越多,亿元投资规模已不是稀罕事,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将科研、生产、物流、销售等整条产业链带到农业农村。2018年,央企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在抚州市东乡县投资兴建万亩猕猴桃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1.6亿元,建园3000亩。
在已经土壤改良的基地内,记者看到,中铁中基不仅根据猕猴桃种植的要求集中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还引入中科院研发团队在基地内建成猕猴桃组培与快繁工厂以及全程可追溯体系。“集团利用自身铁路、公路干线运输优势,将这里的猕猴桃纳入‘一带一路’农产品供应链。”抚州中铁中基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钱平说。
中铁中基东乡县猕猴桃基地采取“全产业链分利”模式,东乡县红星垦殖场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除土地流转收益外,还享受10%的基地产销分红。基地周边的5个村正整村组建合作社参与基地运作,2000多户流转土地的农户也可享受10%的分红,与中铁中基形成利益共同体。
赣州市信丰县是赣南脐橙产业的发源地,2005年因黄龙病砍除大量果树,果农对脐橙产业一度失去信心。2016年,农夫山泉将信丰确定为高端果汁加工基地,建成农夫山泉信丰工厂。2017年底,农夫山泉再投资6.6亿元,在信丰县安西镇流转5000亩土地建设标准化脐橙种植产业园,园内设有苗木科研院和苗圃园。
信丰县委书记刘勇说,赣南脐橙年产量约100万吨,农夫山泉信丰基地的产能设计就达20万吨。该基地提振了当地农民恢复脐橙产业的信心,全县脐橙种植面积从2012年28.7万亩跌至2015年的13万亩后,现在已回升达到15万亩。
面对市场投资主体对乡村振兴的热情,一些地方政府尝试以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赣州市会昌县选取小密乡作为试验区,打造以花卉、美食为特色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规划投资12.5亿元,其中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约2亿元,引入多家社会企业投资10.5亿元。
“曾经对工业、城市建设项目开绿灯,现在对乡村项目建设开绿灯。”小密乡党委书记肖胜平介绍,县里对试验区相关项目审批实行“一事一议”原则,小密乡引进花卉产业,灌溉水源不足,要实施一个山塘水整治项目,按照原来的流程至少要一年才能完成。但在试验区,企业8月投资,12月份项目已经完成。
农业工人壮大
记者调研发现,伴随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农业工人群体逐渐扩大,成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力量。
在中铁中基东乡县猕猴桃基地,猕猴桃种植流程设计为标准的工厂式流水线操作。当地村民邬青山负责其中的修剪枝条环节,与过去单家独户种田不同,他现在无需承担天灾或市场风险,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和分红的同时稳定地获得工资性收入。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高湖镇高湖村古楠村小组共有52户、228人,有耕地368亩。2012年,村里按每户1万元入股,与村集体合资成立公司,经营全村耕地,9个村民成为公司工人,负责管理所有农田。
随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出现的农业工人,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曾经古楠村的水田种植水稻亩均利润三四百元,如今种植有机果蔬和水稻后,亩均利润达到三四千元。2018年,古楠村每位村民分红4200元。
种粮大户凌继河于2010年组建了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生态水稻和大米加工经营为主体,员工270多人,多数过去都是农民。他们有的分配到南昌、抚州、萍乡等地负责水稻种植,有的负责技术和生产社会化服务,有的负责销售。2018年,该公司管理有3.8万亩水稻,员工年终奖总额达到518万元。
过去,“农民”既是户籍身份又是职业身份,后来出现的“农民工”是按人口来源界定的从事二产的人员,享有五险一金等各类职工保障。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出现的“农业工人”群体,不少已经将自己的土地进行长期流转,他们既不同于散户经营的农民,也非当前的二产工人有较完善社会保障。记者调研发现,当前农业工人的权益保护尚待完善。例如,有的社会资本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完成现代农业设施改造、然后“反租倒包”给农户,价格竟高于农民之前流转土地的价格,个别社会资本还要求反租农户承担经营风险,自己成了旱涝保收的获利方,没有实现资本与村集体和农户多赢的目标。